《全球造车》第2站:长安CS55内饰设计

产品明细

  [] 当意大利都灵设计中心的开发团队已经进入梦乡时,长安日本设计中心的设计师们才刚刚迎来朝阳。如果说外观造型需要设计师在毫秒间抓住观者眼球的话,那么内饰更像是一件需要考虑日常使用情况打造的家具。提到为它人考虑的心思,日本也绝对算得上个中翘楚。那么,当匠人之心碰到内饰设计会发生什么呢?

  随着中国品牌开发能力的不断增强,利用全球各地资源,开发新车的模式已经深入骨髓。上期我们见到了长安意大利都灵设计中心负责的外观造型,这次我们从欧洲返回亚洲,到长安日本横滨设计中心,见证内饰设计故事。别急,未来我们将再次返回欧洲,去英国诺丁汉看动力系统开发;去美国底特律见证底盘系统开发,最终我们将再次回到重庆,看看产品的落地全程。

  即便经过百多年时间的发展,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承载使用者在目标点间移动的属性并未改变。相比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抓住观者注意力的外观设计而言,内饰部分对实用性的考量占比更大。当意大利都灵设计中心敲定外观设计方案时,与长安重庆总部仅有1小时时差的日本设计中心里,内饰设计工作也已同步展开。

  若干年前,中国品牌软、硬实力孱弱之时,决定在海外设立研发、设计中心的决定无疑需要具备长远眼光。过亿资金投放至陌生的土地,在那里寻找合适的国外人才,并且努力将不同生活背景、教育方法、思维方式的团队捏合到一起,让他们为了解甚少的中国消费者开发喜欢的产品。这样的决定看起来确实是一场拿财力、物力、人力赌注未来产品的事情,因此海外研发、设计中心的选址成为了最终能否获胜的关键,时差仅仅是定址原因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消费品的诞生、普及、发展与时代以及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战争虽然带来了无法被遗忘的伤痛,但同时也为日本经济的腾飞做出了铺垫。当普通人生活水平快速提升时,私人需求急速增多,这促进了当时日本车企的快速发展。以丰田本田日产为首的日本三大车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过后,从抄袭、模仿阶段快速发展到自主研发时期。

  一个新兴汽车市场的崛起是任何一家国际知名车企无法忽视的,当红海竞争白热化之时,敏锐的开发具有巨大潜力的蓝海才能够保证企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上世纪的日本对于欧美车企而言就扮演了蓝海的角色。经济快速发展,促使普通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巨大的物质需求与本国制造业的低下的发展状态使得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众多欧美企业进驻日本。一方面是产品输出,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喜好,从而占领市场,海外车企开始选择在日本设立研发中心。

  由于日本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因此其发展出了车身尺寸袖珍,但内部空间表现优秀的K-car以及小型车文化,海外车企在日本设立研发、设计中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取当地特色,进一步完善自身产品在空间利用方面的短处。

  经过了半世纪的发展,无论是欧美,还是日国车企,都设立了众多研发中心。今天的中国市场在某种层面上与当时的日本市场有着极高的相似度,选择日本建立研发中心无疑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已经成熟的开发资源。那么,在众多日本城市中,长安又为何挑中新横滨呢?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日本城市人口激增,另一方面城市面积不断扩张,这两点进一步刺激了普通消费者对于城市私人用车的需求。本着“想要了解消费者,就要走到他们身边去”的想法。在日本的都道府县中,东京都这个一级行政区约占日本全国人口的10%,经济更是占据了显赫地位。因此,日本车企纷纷在这里设置了研究中心,与此同时,配合开发、制造工作的零部件供应商也围绕东京都设址。

  知名车企的研究、开发、设计中心,以及为车企提供配套服务的零部件供应商也促进了人才的聚集,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这些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进一步为企业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与拥有一整栋楼的意大利都灵设计中心不同,藏在日本新横滨市新干线车站附近的长安日本设计中心有着明显的“霓虹”色彩。面积不大,但隐藏着设计开发的全部流程。满足功能需求,同时兼顾地租以及使用面积,在同一栋办公楼内,也能看到知名零部件供应商的影子。

  长安作为中较早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的中国品牌,权衡了地租、周边配套设施、人才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最终将第二个海外设计中心敲定在新横滨市。职能方面因受到面积影响,工作中心集中在内饰开发以及设计细节优化等精细化方面。